|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138

新疆汾竹青酒业有限公司 ☆☆

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葡萄酒|啤酒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韩春兰
  • 电话:86-0991-4533609
  • 邮件:thkj168@sina.com
  • 手机:13579404918
  • 传真:86-0991-4541512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第二章(4) 雄风一千五百年
新闻中心
第二章(4) 雄风一千五百年
发布时间:2012-12-04        浏览次数:474        返回列表
    酒都辉煌
    1948年初,汾阳地区获得解放。当时,国内外反华势力利用我“三查”中“左”的偏向造成的失误,攻击我党“破坏民族工商业”、“摧残海内外名酒”。为了粉碎反华势力的阴谋,中央和晋绥分局首长指示:“立即恢复汾酒生产”。1948年6月1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地方国营著名酿酒企业宣告成立。经过5个月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名甲天下的“老白汾酒”于1949年9月16日从蒸馏甑桶的导酒管汩汩流入酒缸,“竹叶青酒”也干中秋节前夕配制成功。实现了晋绥分局首长提出“要让解放区人民中秋节喝上老白汾酒”的美好愿望,提前完成了中央首长指示的“要将国内外享有盛誉之汾酒摆在伞国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宴上”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历史使命,为共和国的成立献上了首份厚礼。
    建国50多年来,汾酒厂职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各方面工作都在全国酿酒行业中率先垂范,力争上游,奏响了—个个中国酒业的最强音。杏花村汾酒厂的每一步发展,同样代表着新中国酒业前进的方向。
    1、质量至上
    建厂初期,工厂组织技术骨干认真总结、整理汾酒生产的工艺技术,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扩大生产规模,为其他后继成立的酒厂起到了表率作用。使汾酒连获1952年第一届和1963年第二届“国家名酒”称号,竹叶青酒荣获第二届“国家名酒”称号。20世纪60年代以来,汾酒厂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科学试验活动,第一次由本厂独立进行。第二次是1964—1965年,由轻工业部组织酿酒专家在汾酒厂进行试点,对汾酒的传统工艺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鉴别和总结,进行了汾酒呈香、呈味成分及主体香型的研究探索工作,揭开了汾酒的许多质量秘密,基本上认识了汾酒的生产规律和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用科学的理论完善了传统的操作技术。其经验开创了科学测试手段在全国白酒生产中应用的先例,对推动全国白酒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白酒厂家纷纷派人到汾酒厂参观学习。全国著名酿酒专家秦含章曾赠诗称赞此次试点成功:“万里银装缀早春,四方结队学汾珍。三杯竹叶驰名久,五好杏花天下闻。”(注:“五好”即工厂环境好、生产管理好、传统工艺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1978年,汾酒在全国名优白酒提高质量的会议上介绍了经验。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汾酒和竹叶青酒分别作为全国清香型白酒和露酒的典型代表双双再获“国家名酒”称号。
    80年代初,汾酒厂在全国酿酒行业中最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经营管理责任制下实行质量否决权;把现代管理同传统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了十大质量保证体系,并将杨德龄老先生总结的“七大秘诀”,又增加了“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的内容,使其成为“十大秘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立了“5道关口、17道防线、120道把关”;后又采用微机勾兑酒、B超过滤洒,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灌装生产线,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1984年,汾酒厂当选为全国白酒第一个香型协作组——清香型协作组组长厂家。在1984年和1989年的第四、五届全国评酒会上,汾酒和竹叶青酒又双双夺魁。
    1986年,汾酒厂在全国酒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最高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1988年,汾酒厂在全国酒业中首家通过产品质量认证。1997年竹叶青酒荣获法国巴黎国际酒类展评会金奖第一名。1999年一次性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一个企业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名酒和世界名牌,这在全国白酒行业中只有汾酒厂一家。
    2、行业领先
    组建初期的汾酒厂,近似一片废墟,50年来,汾酒人硬是凭着一股“振兴汾酒,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拼搏精神,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行了9次扩建改造,在规模效益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全国行业领先的辉煌成果:
    1949年,产酒131吨,实现利税4100元,产量和效益均属全国第一;1979年,汾酒厂年产量在全国白酒厂中第一家突破了3000吨,1986年第一家突破1万吨,1994年又第一家突破3万吨。1988年,汾酒在全国酿酒行业中第一家晋升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从1988年起,汾酒厂连续6年的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食品饮料企业之首;1988—2002年,汾酒企业连续10多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建厂54年,汾酒企业累计创利税45亿多元,为促进全国酒业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汾酒集团拥有员工7000余名、占地面积24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21亿元;拥有全国第一流的酿酒工艺、技术装备和科研队伍,拥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名牌优势;年生产名优酒能力5万吨,年销售收入12亿元,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年创利税近4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汾酒厂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新中国酒业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3、立足创新
    近30年来,汾酒厂的加速度发展,主要得益于汾酒人改革开放的思想意识和创新实践,他们在企业改革方面同样为全国酒业做出了样板:
    1979年以来,汾酒厂先后作为山西省乃至全国企业改革、扩权、利改税、厂长负责制、承包制、横向经济联合、利税分流、三项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的试点,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创新,逐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984年,汾酒厂在全国酒业中首家实行横向经济联合,成立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山西杏花村汾酒总公司。1988年,又在总公司的基础上,与18个县的21个企业进行联营,成立了全国首家酒业集团——汾酒集团。还实行工贸联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个杏花村酒家,从而使以汾酒厂为核心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汾酒厂制定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战略,走科研、生产、加工、外贸、服务一体化,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综合经营的道路,在产权、房地产、人才、证券、生产资料和信息等六大市场上展开了全方位的尝试。
    1993年,又成立了汾酒(集团)公司和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酒类行业中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的股份公司。
    2002年初,由省政府设立了国有独资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被列为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省12户授权经营企业之一。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汾酒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文化兴业
    1987年元月,中国酒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酒文化学科的正式诞生。之后,全国酿酒企业才陆续开展了酒文化研究工作。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汾酒厂就开始了酒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了书画作品3000余件,其中上品就达1000件;先后编辑、整理、出版了300余万字的诗、书、画册、连环画等文化宣传作品;兴建了一批文化设施,美化企业环境,将工厂集酒、诗、书、画于一身。这一系列具有超前意识的酒文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工厂的“两个文明”建设,为以后全国其他酒厂开展酒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也成为中国酒文化学科诞生的先导。
    1988年,在首届中国酒文化节上,汾酒厂当之无愧地荣获了“酒文化王国”的最高奖——王冠奖。全国许多酒厂纷纷派代表到汾酒厂参观取经,使酒文化研究活动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乘此东风,汾酒厂又投资数百万元,搜集了以汾阳为中心的民间酒器900余件,办起了全国首家“酒器博物馆”。建成了三个书画精品碑廊,其中有毛泽东、郭沫若、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也有赵朴初、启功、舒同、溥杰、巴金、董寿平、吴冠中、黄胄、关山月等大师的墨宝丹青,以及国际友人的题词。正是这些酒文化和企业文化活动,为汾酒企业的腾飞,插上了另一只腾飞的翅膀。
    近两年,在全国白酒销售普遍下滑的形势下,汾酒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全国酒业中名列前茅,公司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正重新谱写着中国酒文化史上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篇章。